今天大师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生物的十道探究实验题目+解析及答案,对于初中生完成实验题的学习、提升很有帮助哦!

练习题

答案解析:

1.【解析】

酗酒严重损害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小脑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过量饮酒会导致小脑中毒,表现为步态不稳。酒精中毒还会影响大脑皮层的语言和视觉中枢,导致言语不清和幻觉。严重的情况下,整个神经系统受损,引起思维混乱、失去知觉和昏睡。这说明过量酗酒会使大脑失去控制,从而酒后驾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此,《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因此,该驾驶员可能是因为酒精麻醉导致小脑失去协调和准确性,因而造成行为失控。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象刺激,将物象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先后顺序是:①角膜→④瞳孔→②晶状体→玻璃体→③视网膜.同时,汽车司机看见红灯并停车是对“红灯”这种信号的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此反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复杂反射.

在食品制作中,微生物发酵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酿酒过程中需要使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这表明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过程中,产生酒精阶段需要使用酵母菌。A符合题意。

一、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因此可以假设:酒精浓度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酒精浓度。

二、对照实验又称单一变量实验,即只有一个变量有所不同,其它变量都保持不变。因此,为了明显展示酒精的影响,应该在表格中增加一组对照组,即只有清水不加酒精的实验组。

三、根据表格和曲线可知,当酒精的浓度分别为5%、10%、15%、20% 时,对应的水蚤心率分别为24、21、17、0(死亡)。这表明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水蚤的心率逐渐下降,最终导致死亡。因此,酗酒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发酒精中毒。孕妇酗酒还会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智力低下,甚至导致胎儿畸形。

珍爱生命,拒绝酒驾。

2.【解析】

实验方案有一个不尽合理之处,即小白鼠的数量过少。这会增大偶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误差。因此,结论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研究中,如果修正了不当的地方,将每组各放入5只小白鼠。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甲组小鼠表现正常,而乙组小鼠出现眼睛充血红肿、活动异常,最终出现痉挛和休克。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吸烟对健康有害。

吸烟时产生的烟雾含有40多种致癌物质和十多种会促进癌症发展的物质,其中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他金属化合物对人体危害最大。这些有毒物质首先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人体,导致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正确答案为A。

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吸烟时,应该劝说吸烟者不要吸烟,并介绍吸烟的危害等。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严重影响他人的健康。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吸烟时对旁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还大。

3.【解析】

根据生活现象和表格数据可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什么影响?为了保持实验的一致性,实验的问题、假设和结论最好一致。因此可以推测: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也会增加。

对照实验,又称为单一变量实验,是一种只有一个变量被改变,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实验方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改变的变量是酒精溶液的浓度,这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通常是条件正常且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而实验组是变量有变化的一组。因此,设置清水组的作用是起到对照作用,确定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从而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根据题干信息,在清水中和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律次数与现象分别是:在清水中为33次,而在5%、10%、15%和20%酒精溶液中分别为24次、21次、18次和死亡(10秒内心跳次数,平均值来自多次进行的实验)。

设计表格如下: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水蚤的心率逐渐减小,直至达到20%酒精浓度时导致死亡。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较高浓度的酒精具有麻醉作用,会减缓心脏跳动。这一实验结果也提醒我们,酗酒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

4.【解析】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阶段。在完全变态发育中,幼虫和成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如蝴蝶、蚊子、苍蝇、小菜蛾、蜜蜂和蚕等。

菜青虫的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的完全变态发育。这一点符合题意。但是菜青虫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因此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促进菜青虫的发育,缩短菜青虫取食嫩叶的时间。这不符合题意。另外,十字花科植物体内能分泌特殊的挥发性物质吸引菜青虫、菜粉蝶,因此菜青虫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也不符合题意。而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的,并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这一点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5.【解析】

菜青虫天生就会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是它的固有本能,而非学习而来的。

为了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的学习行为,最好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具有可信度。因此,最好选择由虫卵孵化而来的菜青虫作为实验对象。因此,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叶片和滤纸一样大小、颜色一致,形状相同,目的是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尽管叶片的性质不同,其它皆相同。因此,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最好选择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比如萝卜叶,来进行试验,因为菜青虫不会取食玉米叶片。因此,这个选项符合题意。

叶片和滤纸在大小、颜色和形状上保持一致,是为了确保只有一个变量。因此,滤纸与叶片的颜色相同。因此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6.【解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做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做出的假设或猜想。根据提出的问题:蟾蜍是否具有学习行为?可以假设蟾蜍具有学习行为,或蟾蜍不具有学习行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蟾蜍具有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具备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1)在实验步骤1和2中,我们观察到蟾蜍天生具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2)然而,在实验步骤3中,我们发现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学会了对大野蜂的识别,并且不再捕食它们。这表明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了新的行为,这种学习行为是在神经中枢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参与下逐渐建立起来的。(3)最终,在继续实验中,我们发现用线吊着小蝗虫来引诱蟾蜍,蟾蜍将小蝗虫吞食,这表明蟾蜍并没有完全饱腹。这证明了蟾蜍在实验过程中确实建立了新的学习行为,并且能够区别蝗虫和大野蜂,并对其进行不同处理,这说明它已经形成了新的行为活动,属于新的学习行为。

7.【解析】

大多数涉及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研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以及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都需要求平均值。然而,在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的实验中,重点是营养搭配的问题,因此并不需要测定平均值。

【答案】 D

8.【解析】

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在图示中,1代表上表皮,5代表下表皮,这两者合称为表皮。2代表栅栏组织,4代表海绵组织,它们共同构成叶肉。3代表叶脉,其中含有输导组织。

6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散布在表皮细胞中而成。同时,它也是植物散失水分的门户,控制着植物的蒸腾作用。为适应植物的生活环境,多数陆生植物的叶片上表皮的气孔数量要多于下表皮。

观察图示可知:叶片的上表皮附近的叶肉细胞形状整齐、紧密,呈圆柱形,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体,组织结构为栅栏组织;而下表皮附近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少,构成海绵组织。由于靠近上表皮的叶肉部分颜色较深、比重较大,在落叶时会导致背面朝上。这些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植物的营养组织。另外,1和5叶片的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9.【解析】

切片是制作玻片标本时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切下的叶片制成的玻片标本是临时切片。永久装片需要预先将材料染色,并用树胶密封玻片和盖玻片,防止水分蒸发。与此不同的是,涂片使用液体生物材料涂抹而成,而装片则是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材料制成。

【答案】 C

10.【解析】

气孔是植物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在植物中,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其结构中含有叶绿体,体积相对较小,数目也较少,但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保卫细胞的背侧较厚而腹侧较薄,当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会张开,而在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会闭合。此外,保卫细胞的形状为半月形,与表皮细胞形状差异明显,并且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表皮细胞中则没有。

【答案】 A

生物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