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应当是一门既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并努力挖掘他们的情感因素,以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通过这样积极的教学方式,教师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采用点拨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式,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提示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帮助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和多层次进行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根据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主导角色,而学生则扮演主体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恰当地运用点拨教学,以优化教学效果。

点拨在教学中起到了点火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并达到重要作用。比如在教授小说《孔乙己》时,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内在特征,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十分重要。此外,在每堂课上选择一个重点段落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面训练综合分析。这种做法有很多意义,抓住了重点段落就等于抓住了主题,突出了重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攻克难点,产生举足轻重的效果。

教师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察觉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点拨。一方面,艺术化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迷茫时,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突破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让研讨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此外,在学生思维偏离轨道时,教师还需迅速发现并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思考轨道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化的点拨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在动态、开放、生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各种活动,并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艺术化的教学点拨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提出问题、设置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兴奋状态下工作效率会更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变得兴奋,乐于学习,这样学习才会更有成效。创设情境可以创造一种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常使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来创造问题情境。当学生刚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通常是陌生的。只有通过联想和比较将这些陌生的信息与学生熟悉的形象有关联,才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并欣然接受。

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的豪迈壮阔意境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首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雄浑的形象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接着,我引入了《三国演义》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由于《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也涌起了一股豪迈之情,思绪也跟着飞扬起来。依靠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知识积累和理解,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语句展现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体会到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都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规律,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然而,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和感情要素,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斯多惠曾经强调过: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鼓舞他们。而创设情境恰恰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悄无声息地启发他们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然而仅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远非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鼓励他们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唤起他们的内心激动,激发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各种活动中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对真善美的领悟,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