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丹是钱江晚报的小时新闻记者。

四月,又到升学季,升学焦虑如春风中的飞絮一般扑面而来,令人无法回避。

悠妈住在城北,她和老公经常因为一个问题争吵:是否要放弃现有的便利条件,搬到城西繁华地段的一室一厅公寓,只是因为那里的学校更好。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轩妈住在郊区,她为了她刚上小班的儿子找学区房,费了很大的周折。他们为了购置学区房甚至闹到了离婚的地步,最终全家人齐心协力,购买了位于市中心的不到六十平方米但要价高达五百万的学区房。

这一系列场景简直就像是现实版《小舍得》。

中考政策发布后,许多家长开始为孩子规划未来的学业道路感到纠结。

选择哪种类型的“小学+初中”教育是最佳的取决于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和偏好。有些家长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小学和初中分开的教育模式,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可能会更喜欢提供“小学+初中”一体化的教育,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为连贯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压力。总之,最佳选择取决于孩子的个性和学习方式,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你是在考虑孩子的教育选择吗?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可以提供一种连贯的教育体系,但热门公办小学和热门公办初中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普通公办小学搭配热门公办初中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不过最终的选择还是要结合孩子的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每种组合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选择起来真是太难了!

在这样的四月天里,我很想和老父母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很适合焦虑升学季的明媚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曾就读名不见经传、家门口的普通小学的杭州姑娘的成长经历,这位姑娘最终被耶鲁大学录取了。

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我们可以尝试减少焦虑,给予更多温暖和希望,让育儿之路如同四月天一样充满温暖和希望吗?

不久前,王之晨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

我在大三的时候在纽约大学(纽约校区)学习。

重大抉择:选择就读家附近的公立学校

2005年9月,王之晨开始他在A小学的一年级学习生活。

她的家庭与那些依靠祖辈“驻家”照顾孩子的家庭不同,她是由双职工父母自己带大的。每天,妈妈下班后都会骑半小时自行车匆匆赶回家,爸爸则经常因工作繁忙而无法按时下班。上一、二年级时,放学后接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钟点工阿姨。她会带着小伙伴步行回家,整整十分钟的路程中,有时路过各式零食店,有时则在运河旁散步,顺便倾听着来往货船的低沉轰鸣声。

小学时候的之晨

2005年,杭城已经有很多知名的名校,而A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小学。

每天早晨,晨爸送孩子去幼儿园时,经常被老师问起小学的安排。他记得幼儿园老师曾经多次对他说:“这孩子很有学习的天赋,不能在低水平的小学里被埋没。”

A小学一直以来被当地人称为“不太受欢迎的小学”。据附近邻居说,有条件好的家庭都选择送孩子去其他地方读书,以至于每年就连当地学生也无法填满招生名额。

晨爸和晨妈也曾犹豫过,他们在考虑是否要换到学区房或者让孩子去民办小学,甚至想着是否该借助人脉关系。

晨爸独自一人来到了杭城著名的“文教区”,跟着中介看了好几处价值不菲的学区房——这些房子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墙已经斑驳。经过深思熟虑,他总是下不了手。

也有朋友给晨爸出主意:“考虑一下附近的民办小学吧。”

当时,B学校是当地备受欢迎的一所民办小学,距离之晨家有两公里远。在经过不懈努力后,之晨最终有幸获得了参加入学面谈的机会。

小学离家两公里远,步行大约需要三十分钟,骑自行车则只需要15分钟。家附近有公交车站,但需要走三站路后步行四百多米才能到达小学。虽然早上可以亲自送孩子上学,但下午让钟点阿姨带孩子坐公交车有些麻烦。与孟母一样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不同,晨爸和晨妈更倾向于平衡全家的需求,成为更平和淡定的父母。

在这样的心理建设下,晨爸晨妈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让孩子就读家附近的公立小学,这样起码可以多睡半个小时。他们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时候的之晨

我不想再继续学习奥数了,已经学了一年。

王之晨在小学六年级度过了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

她有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还有一群友善的小伙伴,爸爸和妈妈待人宽容。之晨和爸妈几乎从未因学业起冲突。放假了,她就跟着爸妈四处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多年后,和同学聊起小学时光,我才意识到,和她一样拥有快乐童年的小伙伴并不多。许多同学在小学时的周末都忙于参加各种培训班,有些为了争取更好的学习机会,一周要辗转三四个奥数培训班,每年参加各项奥数比赛,刷题、考证,仿佛在小升初的考试大战中挥洒汗水。

半夜,小明也曾经学过奥数。那是小学三年级时,由于成绩优秀,她开始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奥数培训班。

“学了一年,觉得不喜欢,就和爸妈说不想学了。”一向很尊重女儿想法的晨爸和晨妈很快答应了。在他看来,兴趣才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尝试过,没必要硬来。

虽然我从前几乎与数学竞赛无缘,“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那些解题套路和提前学”。但对于数学,我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从高中实验班到大学,我一直是班里的数学小能手。数学的逻辑美感早已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有幸与一位来自瑞士的学生交流学习。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的价值。

在回顾过去16年的求学之路时,我发现在很多关键时刻,我的选择都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某样事物的热爱。

喜欢的事情,就会充满无穷的干劲。

我非常喜欢英语,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一直学到初中。我在辅导班使用的教材是由老师自己编写的,内容丰富有趣。每次去上英语课时,我总是兴高采烈,从未觉得厌倦。

她对绘画也情有独钟。从小就喜欢绘画,甚至曾经渴望成为美术生。直到高中毕业时,她申请上海纽约大学,是因为对该校互动媒体艺术专业充满期待。

新高考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学生代表,我很荣幸能够接受央视的采访,分享自己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

大学两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后,大二下选择专业方向时,她在一门选修课上偶遇了编程语言Python,自此便着迷上了编程,一发不可收拾,决心要专攻计算机学科。“编程和数学一样,都拥有着独特的逻辑美。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完成一段代码,都常常给我启发和成就感。”

大四学生之晨成功获得了耶鲁大学、纽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学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在她的申请文书中,她表达了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和对编程的热情,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提到,虽然喜欢画画,但更渴望成为炫酷图文效果背后的那个人,开发建模软件,为电影、动画、视频等图文视觉传播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影响力。

试着站在孩子这一边

小学六年级的那个清晨,她专注而阳光明媚,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在整个求学历程中,她也曾有过一些特殊的感悟。她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来自“身份”方面的偏见,那是在小升初的时候。

那时,她向家附近的一所民办初中报名,希望能通过自主招生入学。

据传闻,之晨毕业于A小学,但她能感受到家长们复杂的眼神。更令她感到困惑的是,甚至学校老师也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她。

父亲对女儿说:“小学阶段的选择和你的能力无关。小学是我们父母选择的,但未来的道路取决于你的能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之晨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自信。他深知,“高手如云”,但他相信自己所拥有的实力和才华。

参加高考的之晨

我们家很注重学习。爸爸热爱阅读,常常阅读历史和地理书籍,我则喜欢在他的身边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爸妈并不禁止我看电视,不过他们会跟我商定一些规矩并严格执行。尽管爸妈工作很忙,但他们一有空就会带我去户外运动,或者陪我一起观赏动画片。

另外一个关键点是具备坚强的内心和稳定的情绪。

对她来说,这些事物真正地促使她不断进步,比提前掌握知识更加重要。

她坦言,学会控制情绪时,爸爸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晨爸原本是个性急的人,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进行内心的“修炼”。他购买了许多教育类图书,仔细阅读并深受启发。每当他感觉自己快要发脾气时,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是否值得生气?是否存在比发脾气更好的解决方法?通过这两个重要的问题的反复询问,他逐渐变得心平气和。

家长认为“读名校有很多好处,读家门口的普通学校也有自身优势在,没必要妄自菲薄。”,同时对孩子的潜力持乐观态度,不要过早下定论,也要尽量避免被“剧场效应”裹挟,试着站在孩子这一边,做一些更重要的父母可以努力的事。

这篇文字的版权归钱江晚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复制、摘编、改写或进行网络传播等任何侵犯版权的行为。如有违反,将受到法律制裁。